在硬件适配层面,充分考虑基层卫生院 “空间小、搬运不便” 的现实问题:成年男性整体模拟人采用模块化拆分结构,胸腹部(含心肺模拟模块)、四肢(含骨折与出血模拟模块)可独立拆卸,单模块重量*轻仅 8kg,*重的胸腹部模块也仅 15kg,1 名医护人员即可单独搬运,组装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,无需专门培训场地,普通诊室清空后即可开展训练。模拟人表层采用医用级高分子仿真材质,触感接近真实人体皮肤,且具备极强的耐消*与抗磨损性能 —— 经第三方检测,在每日 3 次 75% 酒精擦拭消*、累计 500 次胸外按压(按 5cm 深度标准)、200 次气管插管操作后,皮肤无开裂、褪色,胸骨角、剑突等关键解剖标志的定位误差仍≤2mm,避免基层因设备频繁损耗增加维护成本。此外,硬件配件采用 “通用化设计”,如静脉穿刺模块、出血模拟囊等易损件,可通过线下药店或线上平台快速采购,单价仅需百元级,远低于同类模拟设备的配件成本,大幅降低基层长期使用的经济压力。
软件功能上,深度贴合基层高发创伤场景:病例库除常规的交通事故伤外,专门新增 “农忙工伤”“乡村居家意外”“老年跌倒伤” 三大特色模块 ——“农忙工伤” 模块还原农机切割伤(如玉米收割机导致的前臂开放性骨折伴动脉出血),模拟出血速率 200-250ml/10min,需通过加压包扎 + 止血带联合处理;“老年跌倒伤” 模块聚焦髋部骨折(模拟 70 岁老人跌倒致股骨颈骨折),同步触发 “血压骤降”“意识模糊” 等生理反应,训练基层医护人员 “先评估生命体征、再处理骨折” 的急救逻辑。每个病例均配套 “阶梯式教学引导”:针对基层医护人员 “基础技能不扎实” 的特点,基础阶段通过虚拟画面标注操作点位(如静脉穿刺时用红色高亮肘静脉位置,插管时提示 “导管距门齿 22-24cm” 标准);进阶阶段则模拟临床突发状况(如输液过程中模拟针头脱出导致的渗血、气管插管后模拟导管移位引发的 SpO₂骤降),倒逼学员主动应对。
考虑到基层 “网络不稳定、技术支持薄弱” 的问题,系统特别强化离线与远程支持能力:本地可存储 100 + 个训练视频与 30 + 个病例包,无网络时通过 U 盘即可完成病例更新,且更新流程仅需 3 步(插入 U 盘 - 选择 “更新” 按钮 - 等待 5 分钟),无需专业 IT 人员操作。同时,系统内置 “远程指导通道”,基层医护人员完成训练后,可通过手机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,上传操作视频与评分报告;上级医院专家接收后,可在报告中直接标注问题(如 “胸外按压深度仅 3cm,未达 5cm 标准”“止血带绑扎位置过高,应在大腿上 1/3 处”),并推送针对性补训模块(如 “按压力度校准练习”“止血带操作专项课”),补训内容与学员的薄弱项精准匹配,避免盲目重复训练。此外,硬件故障支持 “手机 APP 远程排查”:医护人员通过 APP 拍摄故障部位(如 “出血模块不出血”),系统自动生成排查指南(1、检查出血囊是否安装到位,2、确认管路是否堵塞),平均排查时间≤10 分钟。真正实现了 “平时能训练、战时能急救” 的基层急救能力建设目标。